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新闻中心

孙喆一:在周期浪潮中重构融创的年轻基因

文章来源:华表生态资源交易平台 发布时间:2025-09-07 14:59:07 浏览次数:36

孙喆一:在周期浪潮中重构融创的年轻基因

当 2023 年 12 月孙喆一接过融创北京区域总裁任命书时,房地产行业正经历着自世纪初以来最严峻的寒冬。这位 33 岁的 "地产二代" 面对的不仅是 1.24 亿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和数十个在建项目,更是一个需要彻底重构的行业生态。三年后的今天,北京融创壹号院以 6.1 万元 /㎡的均价蝉联区域销冠,重庆湾项目通过容积率优化实现资产增值,而他主导的 "成本驾驶舱" 系统将动态成本偏差率从 8% 降至 2%—— 这些成绩单背后,是一场关于传承与革新的深刻实践。

管理哲学:在扁平化与强管控之间找平衡

孙喆一的办公室里放着两样特别的东西:一套《阿狸》漫画全集和一块实时刷新的成本监控大屏。这个细节恰如其分地隐喻了他的管理风格 —— 既有文化人对创意的尊重,又有投资人对数据的敏感。"我不喜欢输",这句看似简单的自我评价,贯穿了他从文化集团到区域总裁的管理实践。

在融创文化集团的四年历练中,孙喆一展现出与父辈截然不同的管理逻辑。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决策就是将文化集团总部搬出融创大厦,"文化公司必须具备独特的文化基因,不能按地产公司的方式管理"。这种去中心化的理念催生了扁平化管理架构,让《流浪地球 2》等项目团队获得充分创作自主权,最终收获 40 亿票房和观众口碑的双重认可。

但接手北京区域后,这位 "85 后" 管理者展现出了强硬的另一面。2024 年初,他推动 200 名核心管理者签署绩效对赌协议:"2025 年满意度、收费率未达标者直接降薪 30%,连续两年垫底则辞退"。这种看似矛盾的管理方式,实则暗藏逻辑 —— 文化业务需要创意宽容度,而地产运营必须精准高效。

波士顿学院的工商管理与历史双学位教育,让孙喆一擅长将跨学科思维融入管理实践。他将雪湖资本任职期间习得的数据分析能力,转化为地产开发中的 "成本驾驶舱" 系统,通过实时监控材料损耗、人力配置等关键指标,2024 年成功规避超支风险 23 亿元。"商业直觉很重要,但数据不会说谎",他在区域高管会上多次强调这一理念。

战略转型:从 IP 创造到资产盘活的双轮驱动

融创文化集团的创立,最初被外界视为孙喆一的 "练兵场",但他用 "IP + 内容 + 新消费新场景" 的战略框架,将其打造成集团转型的试验田。2020 年对梦之城文化的战略控股,不仅获得了阿狸等知名 IP,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从内容创作到商业变现的完整链条 —— 这一能力在他执掌北京区域后,意外成为破解地产困局的密钥。

在成都、重庆融创文旅城落地的 "阿狸的茶与店",生动诠释了文化与地产的协同效应。这些植入童话故事情节的茶饮店,不仅成为文旅城的热门打卡点,更通过 IP 衍生品销售和场景体验,将传统商业的坪效提升了 37%。"过去房企做商业是卖空间,现在我们要卖体验",孙喆一在 2025 年战略会上阐述道。

接手北京区域后,他将这种 IP 运营思维嫁接到传统地产业务。北京融创壹号院通过引入艺术展览、定制化服务等 "非地产元素",实现了远超行业均值的溢价能力,2025 年上半年贡献了区域 35% 的销售额。更具突破性的是重庆湾项目,通过将纯住宅用地调整为商住混合用地,容积率提升至 4.5,使项目估值增加逾 20 亿元。

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。2024 年尝试将影视 IP 植入住宅项目时,曾因过度商业化引发争议。孙喆一随即调整策略,建立 "IP 适配度评估体系",要求每个合作项目必须通过文化价值、客群匹配度等五项指标审核。这种快速迭代能力,源自他在文化集团时期积累的试错经验。

逆势破局:在债务重组中锻造抗周期能力

2025 年融创境外债务重组方案的生效,标志着这家深陷危机的房企迎来转机。虽然债务重组主要由 CFO 高曦牵头,但孙喆一领导的北京区域成为稳定大局的关键 —— 该区域贡献的现金流在 2024 年占集团总量的 28%,为债务谈判提供了重要筹码。

面对 1.23 万亿的土地储备,孙喆一采取了 "精准释放" 策略:优先开发北京、上海等 20 个高能级城市的优质项目,2025 年计划释放 20 个高端项目,预计回款超 800 亿。在具体操作上,他借鉴文化 IP 的粉丝运营思路,建立高端客户数据库,通过精准营销将去化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水平的 60%。

成本控制成为逆势发展的另一个突破口。通过启动电子锁集采招标,要求供应商 "注册资本超 1000 万、年销售额 1.5 亿" 等严苛标准,倒逼成本下降 15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他推动的 "守朴铸基 精益提效" 战略,仅华东大区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和新业务拓展,就实现了增值服务收入翻倍。

孙喆一将文化板块的反周期特性发挥到极致。在房地产销售低迷的 2023 年,融创文化出品的《流浪地球 2》斩获 40 亿票房,不仅创造了现金流,更重要的是维持了集团品牌活力。"当住宅销售受阻时,我们需要其他触点保持与用户的连接",他这样解释文化业务的战略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