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华表生态资源交易平台 发布时间:2025-11-12 18:00:49 浏览次数:29
摘要:
在2025年的今天,人工智能已经从前沿概念演变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。对于满怀激情的创业者而言,选择正确的赛道至关重要。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为何相较于资本密集、周期漫长的硬科技(如芯片、算力基础设施),AI应用赛道为创业者提供了更低门槛、更高增长潜力的历史性机遇。我们将借鉴字节跳动、滴滴等平台的崛起路径,运用俞军先生的产品价值理论,并为初创企业如何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突围提供战略性思考。
第一章:新范式下的战略抉择——硬科技的“高墙”与AI应用的“窄门”
在当前的科技浪潮中,创业者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选择:是投身于构建AI时代的“钢筋水泥”(硬科技),还是设计和建造基于其上的“摩天大楼”(AI应用)?尽管两者都至关重要,但从创业可行性的角度看,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。
(一)硬科技赛道:资本与时间的双重壁垒
1. 硬科技,特别是AI芯片、专用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领域,无疑是AI革命的基石。然而,这条赛道已经筑起了极高的壁垒,对初创企业而言堪称“高墙”。
2. 天文数字的资本支出: 2025年,AI基础设施的全球支出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.5万亿美元 。芯片巨头如英伟达,其最新模型的研发成本可能高达50至100亿美元 。即便是针对特定推理挑战的光子芯片初创公司,也吸引着风险投资历史最高水平的资金涌入 。这些数字清晰地表明,硬件赛道是巨头的游戏,初创企业在资本层面几乎没有竞争优势。
3. 漫长的研发与回报周期: 硬件的研发涉及物理、材料科学等多个复杂领域,从设计、流片到最终量产,周期动辄数年。这期间需要持续不断的巨额投入,而市场和技术的变化风险极高。
4. 规模效应的主导: 大型科技公司如Meta、亚马逊等,凭借其庞大的资本支出和规模优势,能够通过自研或大规模采购来摊薄成本,这是初创企业无法比拟的 。例如,到2025年,仅企业内部的AI服务器市场规模就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,这块蛋糕主要被现有巨头瓜分 。
(二)AI应用赛道:低相对成本启动的“窄门”
相比之下,AI应用赛道为创业者打开了一扇“窄门”——虽然门不宽,但通过它却能进入一片广阔天地。这里的“低成本”是相对的,虽然AI应用的开发同样需要投入算力、人才和数据成本 但其启动门槛和资本效率远优于硬科技。
1. 杠杆化的基础设施: 创业者无需自建数据中心或研发芯片,他们可以灵活地利用云服务商提供的API和算力资源,将巨大的固定资产投入转化为可变的运营成本。这极大地降低了初始启动资金的需求。
2. 核心在于创意与价值发现: AI应用的成功,核心要素不再是资本的堆砌,而是对特定场景的深刻洞察和对用户价值的精准把握 。这为以小博大创造了可能。2025年涌现出的大量成功案例证明了这一点:
(1)Midjourney 团队仅11人,年收入却超过2亿美元,用户数突破1500万 。
(2)Pika 核心团队仅4人,却获得了5500万美元融资,估值超过2亿美元 。
(3)以色列AI编程公司 Base44,在几乎没有外部融资、团队不足10人的情况下,6个月内实现盈利,并最终以8000万美元被Wix收购 。
3. 技术成本的持续下降: 诸如DeepSeek等中国初创公司通过技术创新,以更低的硬件成本训练出高性能模型,显著降低了技术门槛 。AI计算成本的持续下降和专业化,为更多应用创新者提供了机会 。
结论: 对于大多数创业者而言,硬科技赛道是一场资源消耗战,而AI应用赛道则是一场基于智慧和洞察的价值创造战。后者显然更符合初创企业灵活、创新的特质。
第二章:指数级增长的内在逻辑——解构AI时代的价值创造
选择了AI应用赛道,意味着选择了追求指数级增长的可能性。字节跳动的抖音和滴滴出行等平台的崛起,为我们揭示了这种增长背后的核心逻辑:通过AI技术重塑用户体验,创造巨大的用户价值。
(一)平台效应:从字节跳动与滴滴看万亿市值潜力
字节跳动(ByteDance): 作为全球估值已突破4000亿美元的巨头 字节跳动的核心驱动力正是AI算法 。它并非发明了短视频,而是通过强大的个性化推荐引擎,重塑了内容分发的方式。其成功关键在于:
1. AI算法为核: 将AI大规模应用于信息分发,实现了“信息找人”的极致效率 。
2. 数据飞轮: 庞大的用户基础产生了海量数据,这些数据反过来又持续优化其AI模型,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和数据壁垒 。
3. 商业闭环: 通过精准推荐,高效连接了用户、内容创作者和广告主,实现了商业模式的飞轮效应 。
(二)滴滴出行: 滴滴的成功同样深度依赖AI。它利用AI解决了信息不对称、资源调度效率低下的核心痛点。
1. 智能运营: 通过AI进行订单匹配、路径规划、供需预测,极大地提升了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,降低了司机的空驶率和乘客的等待时间 。
2. 数据驱动决策: 海量的出行数据是滴滴的核心资产,使其能够在智能地图、出行安全、智慧交通等领域不断迭代和优化,构建核心竞争力 。
3. 成本结构重构: 滴滴正通过AI技术,尤其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长期投入,试图从根本上重构出行服务的成本结构,这是其未来估值想象力的重要来源 。
(三)用户价值的核心公式:俞军产品方法论的启示
这些平台之所以能实现爆发式增长,其底层逻辑可以用原百度产品副总裁、首席产品架构师、滴滴出行顾问俞军先生提出的著名公式来解释:用户价值 = (新体验 - 旧体验) - 替换成本
这个公式为AI应用创业者提供了最根本的行动指南。
1. 最大化 (新体验 - 旧体验): AI技术的颠覆性在于,它能创造出与旧有方式存在“代差”的新体验。
(1)新体验: 使用抖音,用户能获得一个无限的、似乎“读懂”你心思的内容流;使用滴滴,用户只需在手机上点击几下,就能确定地获得出行服务。这种确定性、个性化和即时满足感,就是AI创造的全新体验。
(2)旧体验: 在抖音之前,用户需要主动搜索、关注、筛选内容;在滴滴之前,人们需要在路边不确定地等待,或通过电话进行低效沟通。
AI应用创业者的首要任务,就是找到一个场景,利用AI技术将“新体验”与“旧体验”的差值拉到最大,最好是10倍以上的提升,即所谓的“十倍好”产品 。
2. 最小化 (替换成本): 即使新产品再好,如果用户切换过来的成本太高,也会阻碍其普及。替换成本不仅包括金钱,更包括学习成本、使用习惯、心理认知等。
(1)降低学习成本: 成功的AI应用往往拥有极其简洁的交互界面。例如,与AI对话的Prompt界面,本质上是将复杂的技术封装,以最符合人类自然语言习惯的方式呈现,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学习门槛。
(2)降低使用成本: 通过免费增值、补贴等方式,在早期快速获取用户,让他们无痛地完成从旧体验到新体验的迁移。
结论: AI应用创业的本质,就是寻找一个可以用AI技术创造巨大“体验差”的领域,并设计出替换成本极低的产品形态,从而引爆用户价值,驱动指数级增长。
第三章:非对称战争的艺术——初创企业如何与大厂博弈
选择了AI应用赛道,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来自BAT(百度、阿里、腾讯)等科技巨头的竞争。这些巨头拥有数据、算力、人才和分发渠道的巨大优势 。然而,初创企业并非毫无胜算,通过采取非对称的竞争策略,完全有可能在巨头的阴影下茁壮成长。
(一)战略一:深耕垂直,单点突破
巨头追求的是平台化和通用性,这为其留下了大量的垂直细分市场。初创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专注。
1. 避开主航道: 不要试图与巨头在通用大模型、通用搜索引擎或社交平台等领域正面竞争。而应选择一个具体的行业或场景,如“AI+医疗影像”、“AI+合同审查”、“AI+工业设计”,进行深度挖掘 。
2. 解决特定问题: 专注于一个巨头看不上或做不好的“小问题”,并提供极致的解决方案。例如,不是做一个通用的AI写作工具,而是做一个专门为跨境电商卖家优化产品描述的AI工具。这种专注能让你比巨头更懂行业、更懂用户,从而建立认知壁垒 。
(二)战略二:以快打慢,敏捷制胜
初创企业最大的结构性优势就是“快”。
1. 快速迭代: 大公司产品决策链条长,而初创企业可以根据用户反馈,以天或周为单位进行产品迭代和方向调整。这种敏捷性是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的关键武器 。
2. 拥抱新技术: 初创企业没有历史包袱,可以迅速采用最新的AI技术和开源模型,而大公司则可能受限于既有的技术栈和产品架构。
(三)战略三:极致体验,构筑心智
再次回到俞军的价值公式,极致的用户体验是降低“替换成本”和提升“新体验”的关键。
1. AI原生设计: 巨头往往是在现有产品上“嫁接”AI功能,体验上可能存在割裂感。初创企业可以从零开始,设计一款“AI原生”的应用,让AI能力与用户流程无缝融合,创造出更流畅、更惊艳的体验。
2. 解决真问题,而非炫技: 许多大厂的AI功能停留在“技术展示”层面,而初创企业必须聚焦于为用户解决一个真实而痛的“job to be done”,让用户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价值。
(四)战略四:合纵连横,融入生态
聪明的创业者不会与巨头为敌,而是善于利用巨头的生态。
1. 利用开放平台: 许多巨头都开放了自身的AI能力和平台。初创企业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利用其开放的API、算力资源和应用商店分发渠道,来加速自身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。
2. 成为“被集成”方: 将自己的垂直AI能力封装成服务,与大公司的平台进行合作,成为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。这既能带来业务机会,也能获得巨头的背书 。

作者简介:
亚太人工智能学会AIFG专委会 创始主席 王子轩
华表生态资源交易平台 副主席